>
土壤硝酸盐氮(NO₃⁻-N)是植物可直接吸收利用的主要氮素形态之一,其含量是评价土壤肥力、指导合理施肥、预防氮素淋失和地下水污染的重要指标。准确检测土壤硝酸盐氮含量对于农业生产、环境保护和科学研究至关重要。
下面是几种常用的检测方法,按精度和应用场景分类:
1. 紫外分光光度法(UV法)—— 推荐的常规方法
原理:硝酸根离子(NO₃⁻)在紫外区220 nm处有特征吸收峰,而有机物在275 nm处有吸收。通过测量220 nm和275 nm处的吸光度,利用公式 A = A₂₂₀ - 2×A₂₇₅ 消除有机物干扰,根据标准曲线计算NO₃⁻-N含量。
标准方法:GB/T 32737-2016《土壤硝态氮、铵态氮、有效磷、可溶性盐的测定 离子色谱法》 中虽以IC为主,但UV法是广泛采用的等效方法。NY/T 1378-2007《土壤水溶性盐总量的测定》 等标准也涉及。
步骤:
浸提:用一定浓度的浸提剂(常用0.01 mol/L CaCl₂溶液或K₂SO₄溶液)按土水比(如1:5或1:2.5)振荡提取30分钟,过滤得到浸提液。
测定:取滤液,用紫外分光光度计分别测定220 nm和275 nm处的吸光度。
计算:计算校正吸光度A,通过预先制作的硝酸钾标准曲线换算为NO₃⁻-N浓度。
结果计算:
土壤NO₃⁻-N含量 (mg/kg) = (C × V × D) / m
C:标准曲线查得的N浓度 (mg/L)
V:浸提液体积 (L)
D:稀释倍数(如有)
m:烘干土样质量 (kg)
优点:操作相对简单,成本较低,灵敏度较高,适合实验室批量分析。
缺点:需注意有机物干扰的校正,高浓度氯离子可能产生干扰。
2. 离子色谱法(IC法)—— 高精度标准方法
原理:将土壤浸提液注入离子色谱仪,利用离子交换树脂分离溶液中的阴离子(NO₃⁻, Cl⁻, SO₄²⁻, HCO₃⁻等),由电导检测器检测,根据保留时间和峰面积进行定性和定量。
标准方法:GB/T 32737-2016 明确规定了使用离子色谱法同时测定土壤中的硝态氮、铵态氮、有效磷和可溶性盐。
优点:
高选择性:不受其他离子和有机物干扰,结果准确可靠。
多组分同时分析:一次进样可同时测定NO₃⁻、NO₂⁻、Cl⁻、SO₄²⁻等多种阴离子。
灵敏度高:可检测低浓度样品。
缺点:仪器昂贵,维护成本高,操作相对复杂。
应用:作为标准方法,适用于科研、环境监测和仲裁分析。
3. 镉柱还原-偶氮比色法
原理:将浸提液中的NO₃⁻通过装有还原镉的铜柱,还原为NO₂⁻;NO₂⁻在酸性条件下与磺胺反应生成重氮盐,再与N-(1-萘基)-乙二胺偶联生成紫红色偶氮染料,在540 nm处比色测定。
优点:灵敏度高,显色稳定。
缺点:
操作繁琐,需制备和活化镉柱。
镉柱易中毒,需定期再生。
重金属镉有环境毒性。
现状:因操作复杂和环保问题,已逐渐被UV法和IC法取代。
4. 其他方法
硝酸根电极法:
原理:使用硝酸根离子选择性电极直接测量浸提液中NO₃⁻的活度。
优点:快速,可现场使用。
缺点:易受Cl⁻、Br⁻、I⁻、SCN⁻等阴离子干扰,需使用离子强度调节剂,精度相对较低。
应用:适合田间快速筛查。
流动分析法(FIA/SFA):
原理:自动化连续流动系统,常结合偶氮比色法。
优点:自动化程度高,适合大批量样品。
缺点:仪器成本高。
关键步骤与注意事项
样品采集与处理:
采集新鲜土壤样品,立即分析或4°C冷藏保存(短期),避免氮素转化。
去除石块、根系,过2 mm筛。
浸提剂选择:
0.01 mol/L CaCl₂:常用,能较好模拟根际环境,抑制土壤胶体分散。
K₂SO₄溶液:也可用,但可能引入K⁺。
去离子水:简单,但可能引起胶体膨胀,影响过滤。
土水比:常用1:2.5、1:5(w/v),需保持一致。
过滤:使用慢速定量滤纸或离心,确保滤液澄清。
避免污染:所有器皿需用去离子水彻底清洗,避免含氮物质污染。
结果解读(参考)
< 5 mg/kg:极低,急需补氮。
5 - 10 mg/kg:低,建议施肥。
10 - 20 mg/kg:中等,视作物需求施肥。
20 - 30 mg/kg:高,一般作物足够。
> 30 mg/kg:很高,存在淋失风险,应控制氮肥施用。
来源:网络
北京办事处: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善缘街1号立方庭大厦2段925室
上海办事处:上海市闵行区申长路668号冠捷科技大厦2楼A12
武汉办事处: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瑜路78号长江传媒大厦2003室
西安办事处: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高新区科技路海星城市广场B座2003室
广州办事处: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725号东方之珠G座2107室
E-Mail:hhtic@hhtic.com
公司地址:河南省郑州市中原区西四环企业公园33号楼
客服咨询